村网通总站 小窝疃村 ysg404923.nync.com 欢迎您!
历史上山东地区较大规模的种茶是从唐朝开始的。杨晔在《膳夫录》中记载:“茗系盐铁,管榷存焉。今江夏以东,淮、海之南皆有之”。“海”,旧指海州,唐属河南道,又称东海郡,包括山东日照一带。可见,中唐时期,山东日照地区已经栽种茶树,所产的茶叶已经像食盐一样成了官府的统管物资和赋税之源。
到了晚唐时期,山东的茶叶种植已经不仅局限于日照,而又继续向北延伸,五莲、胶南一带已经有了茶园。“有客朱峰隐,积荫学种茶。自喜三园地,能衣万户家。如今辞别去,两泪润清霞”(《崔氏遗诗》崔道古·大竹山别友人茶园),诗中提到的朱峰就是今天与日照毗邻的胶南的大珠山和小珠山。
明朝万历初年黄一正所写的《事物绀珠》列举了全国96种名茶,山东的莱州茶和日照茶不仅登上了当时的茶叶名录,而且进入了名茶行列。
历史上山东茶叶的种植、栽培与加工却一直没有形成较大规模。一方面是由于北方气候严寒,茶树越冬困难;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历史上我国北方战乱连连,茶树规模化种植屡遭破坏。
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,山东对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,茶叶供用十分紧缺。因此,从1956年开始,时任山东省省长的谭启龙同志便提出进行“南茶北引”,并开始了初期的试种工作。
说起“南茶北引”,该项工程还得到了毛主席的指示。1957年7月12日至8月11日,毛主席在青岛,有一次会议之余,毛主席在迎宾馆庭院散步,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同志陪同,期间毛主席说道:可以试着种茶嘛,你们这一大片子要是都种了茶,人民群众的日子就好过得多。会后,谭启龙请了很多专家,先查找古文献,发现了许多关于黄河流域过去曾经有茶的记载。有了这些史证,谭启龙实施“南茶北引”的决心更大了。
茶在林中生,林中生好茶。山东省:“南茶北引”工程实施后,莒县夏庄公社积极响应号召,在临沂地区(当时日照、莒县隶属临沂地区)和县领导的部署下,于1962至1963年在刘家苗蒋、小窝疃、大窝疃、中马坡村的马坡岭松林区域内试种茶树,称为零星引种阶段。
1965至1971年,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,把好播种关,出苗关,越冬关,并进行相应水利建设,期间茶树成活率由1965年的35%升到95%,称为成功试点阶段。
1972至1975年,随着试点和种植成功,夏庄茶园面积逐步扩大,进入小规模发展阶段,夏庄达2000亩茶园。
1978年10月,山东省政府以农林字[1978]第108号文批准设立临沂地区茶叶试验研究站,地处莒县夏庄镇马坡岭,是全省最早设立的茶叶科研单位。自此莒县茶叶面积也大规模发展,整个夏庄至1979年达近万亩。
图为1981年茶试站全体人员合影